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
我和天安门“合个影”
10月1日上午,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老年病区,截瘫伤员付兰荣(中)向护士分享自己的视频作品。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摄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10月1日一早,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老年病区。74岁的截瘫伤员付兰荣坐在病床上,边拿手机自拍,边跟着音乐反复吟唱《我和我的祖国》。
“这是搬新‘家’后过的第一个国庆节。一大早我就收拾得利利索索,必须要展现出精气神。”身穿红色T恤、头发梳得油亮,付兰荣一见记者便打开话匣子。
为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唐山新建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于2024年年底投用,付兰荣是第一批搬新“家”的截瘫伤员。
49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让付兰荣身受重伤,从此再也无法站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才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重新振作起来。”2004年,付兰荣住进唐山市截瘫疗养院。
一住20年,付兰荣早就把疗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那些可爱的医护人员,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家人。
“付姨,今天打扮得真精神!”说话间,护士张欣悦走进来,进行日常查房。
“小悦你快看,这是我和天安门的‘合影’,还新录了一段视频,给提提建议。”付兰荣熟练地点开手机上最新的一个视频作品。
视频中满是中国红,天安门前付兰荣精神焕发,满脸笑容。“这是啥时候去的北京啊?”看着视频,张欣悦笑着问。
“这是我用AI合成的!现如今科技真发达,我虽然下不了床,但是能通过视频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付兰荣笑着说。
记者翻看付兰荣的视频账号,数十个作品虽风格各异,付兰荣的笑脸却始终灿烂。
“过去有国外专家认为,截瘫患者的生存极限是15年,而我已幸福生活了49年。”付兰荣说,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这个“家”里,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打开视频作品,点击“转发”按钮……搬进新“家”后,付兰荣经常将自己的作品发给还留在老院的兄弟姐妹看。她说:“听说用不了多久他们就都搬过来,到时候大家又能在一块儿唱歌聊天了。”
“新‘家’设施更完善、环境更舒适,现已有10位截瘫伤员入住,之后会有更多人搬过来。”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老年病区护士长王立荣说。
临近中午,阳光透过窗户,洒满病房。“现在光线正好,我再录个视频,向祖国送祝福,也为自己许愿,愿多看看伟大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付兰荣操作着手机,一曲《歌唱祖国》响彻房间。(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