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合肥一市民公园内采食蘑菇中毒就医 疾控中心提醒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09-15

大皖新闻讯 9月15日凌晨,一合肥市民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自述其在合肥市某公园内采摘路边蘑菇食用后,被送去医院急诊的经历,并以自身经历提醒其他市民不要采食路边蘑菇。合肥市园林局公园管理处也通过大皖新闻提醒市民,无论是植物果实还是菌类,园林绿化内的东西都不建议采摘食用。

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当事人在视频中提到,由于此前在另一个公园采摘蘑菇后“吃了一把没事,今天特意带个袋子摘了一袋,晚上吐、腹痛,挂了急诊,抽了4管血,挂了3瓶水。”当事人在15日中午发布的一条评论中还提到,“昨晚不止我们,还有其他人吃了住进院的。”记者注意到,还有网民将当事人14号发布采摘蘑菇的视频截图放在了评论区,当事人也回复“怕误导别人已经删了”。

9月15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就该情况联系到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园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城市绿化内的东西(果实、菌类),一方面不确定安全性,另一方面在采摘过程中也可能对绿化产生破坏,“我们一直(向市民)宣传强调不是某一种植物不可食用,而是所有园林绿化内的东西都不建议采摘食用。”

9月15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与事发公园管理处也取得联系,管理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他们也已关注到相关情况。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对发布视频的当事人有印象,“那天她采摘的时候我们在现场提醒(蘑菇)不能食用,但是她自己带回家了。”其补充表示,目前公园内也张贴了蘑菇禁止食用的一些标志牌,“今天也集中清理了园区内野生的一些蘑菇。”

当天下午,大皖新闻记者与合肥市疾控中心食品卫生科取得联系并向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视频中误食的蘑菇图片,经相关工作人员判断市民误食的蘑菇种类为大青褶伞,图片中是伞盖还没打开的形态,“这种蘑菇主要是引起胃肠道反应。”据该工作人员介绍,蘑菇中毒根据作用靶标器官可以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神经精神型等。其中胃肠炎型是最常见的蘑菇中毒类型,潜伏期短,10分钟到3小时(偶尔5-6小时),会有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预后好,但严重者可因脱水、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而急性肝损害型则是我国蘑菇中毒死亡最多的类型,其潜伏期长,一般>6小时,常见9-15小时,少数可长至30小时,少数6小时内发病。吃得越多,潜伏期就会越短。早期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很容易给临床医生和患者造成康复的假象,之后会出现明显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还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

该工作人员也向市民强调,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超过600种,毒蘑菇形态多样,部分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即使是菌类专家也难以仅凭肉眼辨认,普通民众更难以通过形态来鉴别其是否有毒,如大家常把大青褶伞误认为无毒的高大环柄菇。该工作人员介绍,合肥地区常见毒蘑菇主要包括大青褶伞、肉褐鳞环柄菇、灰花纹鹅膏等,部分品种会出现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十分危险,预防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采、不买、不卖、不食野生蘑菇。

大青褶伞

肉褐鳞环柄菇

灰花纹鹅膏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编辑 陶娜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