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张小洁和学生孙雨涵
大众网记者 李楠楠 烟台报道
“老师,这束鲜花送给您,提前祝您教师节快乐!”烟台一中幸福校区化学教师孙雨涵捧着一束鲜花,走向她曾经的班主任张小洁。这句话脱口而出的瞬间,时光仿佛回到6年前,那时她还是个坐在教室里聆听张小洁老师讲课的高中生,而如今,她们成了并肩执教的同事。
孙雨涵——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回忆起高中时光,孙雨涵的眼中总会泛起温暖的光芒。“张小洁是一位很温柔的老师。”她说,“她的温柔中蕴含着独特的力量。”在孙雨涵的记忆里,张小洁的形象总是与无数个温暖的细节联系在一起。
2018年,山东省迎来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英语考试中“读后续写”这个全新题型让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孙雨涵清楚地记得,在那个迷茫的时期,是张小洁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带着他们一点一点积累好词好句。“张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会用。例如,让我们每天记录三个优美的英语表达,并且要求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日积月累的训练,最终让孙雨涵在高考英语中取得了130多分的好成绩,被西南大学录取。
正在上课的孙雨涵
更让孙雨涵难忘的是张小洁对学生心理的细致关怀。“高二那年,我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整个人变得很内向。”孙雨涵回忆道,“张老师注意到我的状态后,特意根据性格特点为我调换了一个开朗活泼的同桌。这个小小的改变,让我的高中生活出现了转机。”令人感动的是,孙雨涵和这位同桌至今仍然是好朋友,这份友谊已经成为她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如今,站在讲台上的孙雨涵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张老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新教师汇报课第一名的获得者,她对自己的教师生涯有着清晰的规划。
“我最期待的是能够早日成为班主任。”孙雨涵说,“我想要像张老师关心我那样,去关心更多的学生。”在她看来,张老师身上最值得传承的“宝藏”,就是那种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的教育态度。
为此,孙雨涵在教学中尝试将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她利用化学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线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甚至尝试用短视频的形式讲解难点知识。“张老师教会了我教育的温度,而我希望能够给这种温度插上科技的翅膀。”孙雨涵这样介绍自己的教育方式。
张小洁——教育是于细微处见花开
在张小洁看来,教育中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真正的教育发生在日复一日的细微之处。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的土壤和养分,在教学中与学生、家长以心换心,耐心等待他们开花结果。”张小洁这样形容自己的教育理念。
正在上课的张小洁
随着孙雨涵的身份从学生转变为同事,张小洁也在调整着自己的角色定位。“现在我和雨涵是同事关系,但我仍然会不自觉地以老师的身份关心她。”她笑着说,“我可以很放心的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她,很期待能有和她一起合作搭班教学生。”
对于教育的未来,张小洁充满了期待。“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我们刚参加工作时有很大不同。”她分析道,“家长的教育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了,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张小洁看来,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实现多重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从与家长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从与同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专业成长的同行者和支持者。”
谈到对孙雨涵的期望,张小洁的语气中充满了关爱:“我希望她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享受生活。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奉献,但也需要平衡。只有教师自己幸福,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
孙雨涵和张小洁
教育精神的时代传承
从一张课桌到三尺讲台,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教育的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二人已经成为同事,孙雨涵仍然保持着对张小洁的尊敬:“在我心中,张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这种师生情谊不会因为身份的改变而淡化,反而会因为共同的职业选择而更加深厚。”
尽管身处不同的时代,孙雨涵和张小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却惊人地一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唤醒。”孙雨涵说,“是我从张老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张小洁完全赞同这个观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帮助它发光发亮。”她补充道,“这些年我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优秀生,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节,两位“师生”伙伴在教育的岗位奉献着。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不断创新,但教育的本质始终未变——那就是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正如张小洁所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传承,我们今天播下的种子,明天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而孙雨涵则用自己的行动续写着这个传承:“我希望能够像张老师影响我那样,去影响更多的学生。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学生也会站在讲台上,继续传递教育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