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客户王女士近期接到自称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小明”的来电,对方以“公司关爱残障客户”为由,声称可免费赠送10年保障期、10万保额的保险。得知王女士孩子3年前中风致下半身瘫痪,仅有医院诊断证明未做残疾鉴定后,“小明”表示可协助办理残疾人证明,但需先交纳1000元“保证金”,并承诺后续会分期返还。王女士虽心动但存有疑虑,随即马上到某银行网点协助核实。经致电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核实,“小明”并非该公司工作人员,所谓“残障客户赠险活动”完全为虚构,其真实目的是骗取“保证金”。银行工作人员当即建议王女士拒绝转账,并提醒其及时报警。
案例分析:
这起案件是典型的“精准画像+情感诱导+虚假承诺”复合型骗局。诈骗分子通过前期信息筛选锁定目标家庭,先伪装为保险公司人员,以“关爱客户”为切入点,利用赠送保障等福利降低王女士戒心,然后抛出“协助办证”诱饵,最后以保证金+分期返还为由,试图诱导转账,层层递进从情感关怀到需求满足,再到资金要求,逐步瓦解对方的警惕性。
面对如此狡诈的诈骗分子,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风险提示:
(一)守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妥善保管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身份证号、银行账户信息等隐私内容,尤其是残障相关诊断、未完成的鉴定流程等信息,不向陌生来电者或非正规机构透露,避免被骗子利用信息精准设局。
(二)涉及资金转账,务必多方核实。凡是要求提前交纳“保证金”“手续费”“工本费”的“福利活动”,均需提高警惕。切勿轻信“分期返还”等口头承诺,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务必先与家人、信任的亲友沟通商议,或直接联系金融机构官方渠道核实,必要时立即向公安机关咨询,坚决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三)辨别信息来源,认准正规渠道。有保险业务办理、福利咨询等需求时,需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线下营业网点、官方 APP 等正规途径获取信息,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或陌生人员的“专属福利”说辞,避免因轻信虚假信息落入诈骗陷阱,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交通银行广州中环支行)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