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上的陈师傅望着窗外,恍惚间又回到了1964年的那个夏天。十六岁的满怀激情来到这里,手中握着第一把锻造锤。那时的厂房简陋,设备陈旧,但每个人眼中都燃烧着建设新中国的火焰。
“老陈,我们来看你了。”许厂长的声音将他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陈师傅微微侧身,看到许厂长和技术科长站在床前,手中捧着鲜花和果篮。他挣扎着想坐起来,被许厂长轻轻按住了。
“厂里现在……怎么样了?”陈师傅的声音有些沙哑,眼中透着关切,“那些新设备,大家都用得来吗?小辛他们……没被辞退吧?”
听到这,技术科长赶忙打开笔记本电脑,向老陈展示着最新数字化车间的实时画面:“陈师傅您看,这就是我们新上的智能化生产线。您两年前新带的几位徒弟现在全都是智能制造班组长了,带着原来钳工班的工人们操作这些新设备,干得比之前还要热火朝天。尤其是小辛,您最得意的那个学生,现在已经是我们技术科的绝对骨干了。”
画面中,机械臂精准地完成着陈师傅曾经需要数小时手工打磨的工序。他的目光停留在屏幕上一个熟悉的身影上——那是一位跟他学了二十年的徒弟,正专注地盯着控制面板,就像当年跟在他身边学手艺一样认真。虽然他手里的锉刀已经换成了控制面板,但不变的是熟练的操作,还有那份从陈师傅那里继承的自信和严谨。
“开始我也担心,”许厂长接过话茬,声音温和却坚定,“但市场逼着我们转型。现在重卡传动轴订单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车等速驱动轴的需求也在暴涨,不变不行啊。”
陈师傅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六十年前的场景:盛夏的车间里,他的老师傅手把手教他切削传动轴的花键,汗水浸透了工装,金属屑在阳光下飞舞。那时的他们,靠着千分尺和熟练的双手,制造出新中国第一批自主生产的传动轴。
“还记得八五年技术改革吗?”厂长的话打断了陈师傅的思绪,“您当时带头学数控机床,全车间就您第一个掌握编程。您说过,技术会变,但工匠精神必将代代相传。”
陈师傅嘴角微微扬起。是啊,那次的转型也曾让他彻夜难眠,一方面担心转型失败,资金链断裂,大家都会面临下岗风险;另一方面也担心数控机床会淘汰许多工友。但最终他们成功了,让工厂成为了全行业的标杆。
“这次不一样,”陈师傅轻声说,“之前的数控机床是有规律的,那几个老伙计虽然学得慢但都能掌握,这次是机器人换人,很多老伙计……”
“不是换人,是换思维。”技术科长一边说,一边调出培训计划,“我们请专门请了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对全部老员工进行三个月带薪培训。像您的第一批徒弟,当年都是七级技工,虽然要补的知识多,但毕竟经验在身,理解工艺流程比年轻人还快。已经有37位老师傅转型成功,工资还提高了20%。”随后,他又调整了笔记本的画面,只见屏幕里出现了几个老师傅,正在数控机床旁边熟练地输入代码,干得热火朝天。
许厂长补充道:“确实有11位老同志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选择了内退,但我们按照工龄给予补贴,最高的拿到了15万元安置费,够咱们城市大半年的生活开支了。此外,他们的子女如果应聘,一律优先录用,现在啊,已经有好几个老师傅的孩子也来到咱们厂工作了,这里面就有你的老哥们顾师傅的孩子。”
“小顾啊……那是个好孩子……好啊,好啊……”陈师傅长舒一口气,脸上的皱纹似乎舒展了许多。他想起自己刚进厂时老厂长说的话:“咱们搞工业的,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今天的技术会成为明天的传统,唯一不变的是不断进步的志气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小辛他们……”陈师傅最后问道,“真的适应了吗?”
厂长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陈师傅最得意的徒弟小辛如今已经出师,正站在崭新的机械臂前,正在给一群年轻人讲解操作要点:“注意这个参数,绝对不能忘了加小数点,这些参数设定和我师父当年教的手工要领其实是一个道理……”
陈师傅的眼眶湿润了。他看到了传承的真谛。传承,从来都不是固守某种具体技艺,而是将那份对质量的执着、对创新的勇气传递给新一代。
夕阳透过病房窗户,在墙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陈师傅仿佛看到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转,从手工锻造到智能制造的巨大变迁,但有一些东西始终未变:那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工匠之心,是时代浪潮中一家老厂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是一代代工业人奋斗不息的精神传承。
“下次……”陈师傅声音不大却清晰,“能不能带台平板来,教我看看那些编程界面?我也得学习啊,等我好了,我也想回厂里看看新生产线,还有小辛他们……”
许厂长和技术科长相视一笑,在那双苍老却依然明亮的眼睛里,他们看到了工厂七十余年发展的最好注脚——变革中的坚守,传承中的创新。这正是中国制造从弱到强、走向世界的核心密码。(李浩然)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