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响当当”家的刺梨,味道销量响当当的好

来源:头条 浏览:3次 时间:2025-09-12

九月,刺梨熟了。

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空气里飘着酸甜的果香,金灿灿的果实压弯枝头,村道旁随处可见榨汁机轰隆作响。

一辆辆小轿车挤进原本宁静的村庄,游客们拎着桶、端着筐,一边摘果一边咂嘴。

“老板,你家生意好叻?” “才卖50万,刚刚开始呐!”

种植大户向忠国一边擦汗一边笑,语气轻松得像在聊早饭吃了什么。可谁都知道,这句“才50万”背后,是他白天黑夜扑在500亩刺梨地里的15年。

龙里县茶香村种植大户向忠国。

早晨,天蒙蒙亮,向忠国已经骑着三轮车突突地往地里赶,十名工人正弯腰在齐肩高的刺梨丛中穿梭,手脚麻利地摘果、装筐。

和别家不同,向忠国从不按天发工资。“4毛一斤!多劳多得!”他扯着嗓子喊,声音淹没在拖拉机的轰鸣中。“按斤算,大家干活才有劲头。我多收果,他们多挣钱,双赢!”

果然,这一招灵得很。工人一天能摘上千斤,手脚最快的一天能挣两百多。下午两点,向忠国的“响当当刺梨工坊”已卖出1000斤鲜果。工坊门口排起长队,游客们拎着自己刚摘的刺梨等候榨汁,热闹得像个小集市。

“老板,能尝不?味道不好我可不要!” 一位戴草帽的阿姨探头问。

“随便尝,管饱!” 向忠国挥挥手大笑。

退休阿姨付文燕和几个姐妹一早就从贵阳开车过来。“微信车友群都在推荐,茶香村能自摘刺梨,榨汁纯正味道好!”她一边挑选着刺梨一边说,“这老板太会做生意了,摘完果还拉我们去他家吃午饭,等榨汁的工夫还能上楼打麻将——全免费!”

一旁的向忠国又跨上小三轮,一趟又一趟地从地里拉刺梨。他皮肤黝黑,说话带笑,脚上那双沾泥旧皮鞋走得风风火火。“忙是忙,能赚钱,就值!”他说。

向忠国请周边村民摘果是按斤算工资,他说,这样大家干活积极性更高。

每年采摘季,向忠国的子女们都会赶回来“打工”。

刺梨榨汁后,经迅速处理装袋后冷藏待发货。

向忠国是土生土长的茶香村人,也曾动过外出打工的念头。“年轻时谁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说。但想到年迈的母亲和熟悉的土地,他最终留了下来。

转变发生在2000年。国家推行退耕还林政策,村里动员种刺梨。别人还在犹豫,向忠国第一个站出来,把家里30亩地全种上了刺梨。“我母亲常说,人不能忘本。土地养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不能辜负它。”

三年后,刺梨结果了,乡亲们却愁销路。向忠国二话不说,一个人跑外地、找企业、谈收购。“累了就在车上睡,饿了啃两个馒头。” 妻子心疼,嘴上埋怨他 “瞎折腾”,却默默把家事全都揽下来。

工坊当天压榨的刺梨汁供不应求,订单已排至10月份。

下午四点,工坊依然热闹。向忠国的三个子女正在里面忙活——清洗、榨汁、装袋,动作熟练。“都是农忙被我喊回来‘打工’的,不发工资!” 向忠国眼里满是欣慰。

随后,他又跨上三轮准备再去拉几车果,邻居笑着打趣:“向老板,明年是不是该换辆卡车啦?”

他回头笑笑,没说话。但谁都知道,这位“才卖了50万”的刺梨大叔,心里揣着的是刺梨更远的未来。

夜幕降临,茶香村渐渐安静下来。

向忠国坐在工坊门口核算当天的账目,计算器按得噼啪响。妻子送来一碗酸汤饭,他扒拉两口,眼睛还盯着账本,旁边上还放着两本《贵州刺梨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国刺梨发展报告》。

“明年……”他突然说,“咱们试试刺梨果酱?”

妻子瞪他一眼,却忍不住笑了。

是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长着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编辑 陈玉林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