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国防教育月到来之际,我们审视国防内涵,发现其已从传统的武器装备延伸至文化层面。文化软实力作为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正在成为构筑现代国防体系的重要支柱。从影视作品到国家仪式,文化载体以其独特魅力,让国防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创新表达形式,用时代语言创新国防教育。近年来,《长津湖》《战狼》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屡创票房佳绩,红色主题游戏、军事题材动漫等文化产品频频"破圈"。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年轻人青睐,关键在于用时代语言讲述国防故事。《长津湖》通过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情感叙事,让观众切身感受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那兔那些事儿》等动漫作品用年轻化表达,传递爱国主义情怀。这些创新尝试证明,文化产品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有效传递国防教育内涵,筑牢全民国防意识的文化基础。
构建仪式感,让国防教育产生情感共鸣。国家仪式与纪念日活动是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天安门广场每天的升旗仪式吸引数万观众,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国家公祭日鸣响防空警报。这些仪式以其庄严感和参与性,构建起全民共享的精神场域。仪式感不仅塑造集体记忆,更凝聚民心、提振精神力量。在整齐的阅兵方阵中,在肃穆的默哀时刻,参与者得以超越个体,感受与国家、民族的精神联结,这种体验是构建民族精神防线的关键环节。
文化认同成为国防教育的情感根基。文化认同是国防教育的情感根基。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的心潮澎湃,当看到国产武器装备亮相时的自豪感,这些都是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这种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持续的文化熏陶和国防教育逐渐形成的。全民国防教育月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公民在参与中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从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文化认同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国防软实力的核心所在。
全民国防教育月提醒我们,国防不仅是武器装备的硬实力较量,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深度博弈。我们需要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创新教育形式,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当文化的力量注入国防建设,必将筑牢国家安全的精神长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 齐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