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金融知识科普——如何远离销售误导

来源:头条 浏览:3次 时间:2025-09-29

鲁网9月29日讯在日常办理保险业务的过程中,会听到消费者反映:“当时说得好好的,怎么现在不赔?”“销售人员讲的和合同写的根本不一样!”这些困惑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销售误导。

什么是销售误导?

销售误导,是指保险销售人员在推介产品过程中,通过夸大收益、隐瞒条款、混淆概念等方式,使消费者对保险产品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做出不符合自身需求的购买决策。这类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行业形象。

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

承诺“ 高收益”:将带有不确定性的分红险、万能险等产品的预期收益描述为固定回报,甚至与银行存款利率直接对比。

混淆保险与理财概念:把保险说成“比存款划算”“还能随时取钱”,让人误以为是短期理财产品。

隐瞒关键信息:如未明确告知等待期、免责条款、退保损失等内容,导致出险后无法理赔。

诱导“退旧买新”:鼓动客户退掉已有保单,转而投保新产品,从中获取高额佣金,却让客户承受保障中断和经济损失双重风险。

这些行为看似贴心推荐,实则暗藏陷阱,一旦发生纠纷,维权难度大、周期长,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如何识别销售误导?

面对琳琅满目的保险产品和复杂的术语表述,普通消费者容易被“话术”绕晕。但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点,就能有效辨别真假信息。

看清产品性质

首先要明白: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不是投资。如果一款产品主打“高收益”“回本快”“存几年就能拿回来”,那它很可能偏重理财属性,而非真正的健康或意外保障。对于这类产品,要特别关注其现金价值表、费用扣除规则以及实际收益率是否写入合同。

关注合同白纸黑字

销售人员口头承诺再美好,也不如合同条款可靠。务必仔细阅读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缴费年限、保障期限等核心内容。尤其是“免责条款”,往往是理赔争议的焦点。例如,某些医疗险不保既往症,重疾险对特定疾病有严格的诊断标准,若事先不了解,很容易产生误解。

警惕“绝对化”语言

凡是使用“肯定能赔”“百分之百返还”“国家兜底”等绝对化表述的,都应提高警惕。正规保险产品从不承诺确定性结果,尤其是涉及疾病定义、身故认定等情况时,必须依据医学证明和合同约定执行。

善用犹豫期权利

投保后通常有15天的犹豫期,在此期间可以无理由退保并全额拿回保费。建议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认真研读合同,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不要因为“怕麻烦”或“不好意思”而放弃这项重要权利。

需要强调的是,正规金融机构均受严格监管,销售过程全程留痕,这正是为了防范误导行为的发生。因此,请选择正规渠道投保,切勿轻信所谓“内部优惠”“特殊渠道”。

愿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擦亮双眼,远离误导,科学投保,为自己和家人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通讯员 谭洪业)

鲁网济东频道热线:0531-76122110

责任编辑:孟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