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为人免费街头理发二十余年
一把推子,“推”出浓浓邻里情
□通讯员胡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田诗雨
9月15日,阳光洒进秦淮区瑞金新村的小公园,85岁的寿伯万笑着与遛弯的老朋友们打招呼。“老马,今天头发该修修啦!”他朝正走来的73岁马宝洲招手。不过几分钟,小板凳一摆,寿伯万放下自己的“百宝箱”,从袋子里翻出一套理发工具:剪刀、推子、刷子、扑粉、围布……推子剪刀咔嗒作响,一场街头理发就此开始。这看似寻常的邻里互动,寿伯万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
理完发的马宝洲精神焕发,一边赞叹着寿伯万的手艺又有了长进,一边跟小公园的其他老人聊起天来。寿伯万并没闲着,他从兜里取出了一张“自制名片”,上面写着他的姓名和电话,递给了公园里一直看着的另外几位老人,笑着叮嘱,“免费理发,随时打电话给我。”
说完,他收起工具快步回家,原来另一位83岁的老熟人闻德庆,正在家门口等着他理发。
跟随寿伯万走进家中,客厅里厚厚一摞《理发作业本》和《日常生活流水记录》格外醒目。自2019年开始,每个理发对象的基本情况、预约理发的时间,甚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他细心记录下来,如今已经攒了十几本。在寿伯万的房间里,收藏着最早期的理发工具——一把锈迹斑斑却保存完好的手推剪,齿口依然整齐。“这是最初学艺时用的,全靠手腕力道。”寿伯万轻轻拿起这把见证岁月的老推子,眼中满是怀念。后来条件改善,他才换上了电推剪,“省力多了,剪得也更整齐。”工具在变,但他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一边给闻德庆理发,寿伯万一边熟稔地拉着家常。三下五除二,闻德庆花白的两鬓就清爽不少。“我们是老同事了,现在靠老寿一个人,给我们这一群人理发。”闻德庆笑着说,对于一些腿脚不便的邻居,寿伯万还会特地上门服务。
这份温暖的坚守,始于1970年。当时在金城厂当喷漆工的寿伯万,偶然结识两位会理发的同事,便萌生了学艺的想法。“最初工具简陋,手推剪都是旧的。”他回忆道,后来条件好了才换了一套新工具,谁想到,这套工具一用就是几十年。
退休后的寿伯万更是把理发服务当成了“新工作”。他常说:“雷锋同志和我是一个时代的人。”对他而言,雷锋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党员的手艺,不能拿来赚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二十多年来,他的脚步踏遍了瑞金新村的各个角落,社区的网格员介绍,他平均每年义务理发约300人次,更为社区孤寡、失能老人开辟了一条“爱心理发路”。
他不只是理发师,更是老人们的倾听者和守护者。一边剪发,一边聊家常,谁家空调坏了,谁最近身体不适,他都默默记在心里。一些“老顾客”提起寿伯万十分感慨:“他不只是来理发的,他是来看我的。没他来说说话,这日子更长喽……”
二十多年如一日,寿伯万用一把理发的推子打磨出岁月的长度,成为大家心中的“爱心理发师”。面对大家的称赞,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只要还走得动,我会一直坚持为别人理发。”凡人坚持,最动人心。寿伯万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一把推子,推出人间真情;一颗初心,温暖整个社区。